第一章:SWIFT的前世今生

发布日期:2022-12-20 11:30
引言--SWIFT
前段时间SWIFT制裁俄罗斯的新闻火遍全网,不少平台也趁此机会做起了SWIFT的介绍,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并懂得它是什么。曾经不止从网络看到别人说 SWIFT 是“跨境支付系统”、“银行结算系统”,这绝对是误导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SWIFT 到底是什么。
内容组织
>> 第1章:SWIFT的前世今生:这个章节主要介绍金融报文来源。
>> 第2章:SWIFT系统的运行机制:讲述SWIFT系统如何运行并举例(MT103)。
>> 第3章:总结思考:总结SWIFT系统的优势,思考它是否无可替代?
>> 第4章:拓展延伸:为便利大家能够快速找到银行对应SWIFT CODE(BIC),特整理了全球热门及主流经济体的银行识别代码。

第一章:SWIFT的前世今生
SWIFT是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的缩写,翻译成中文叫做“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”,或译全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。SWIFT成立于1973年5月,为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的全球性同业合作组织,是世界领先的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,为全球社群提供金融报文传送平台和通信标准,在国际贸易和商业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看名字就知道,这是个非盈利性通讯组织。它在官网上是这么介绍自己的:SWIFT is a global member-owned cooperative and the world’s leading provider of secure financial messaging services。翻译成中文则是:SWIFT 为社群提供报文传送平台和通信标准,并在连接、集成、身份识别、数据分析和合规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(一字未改,语句虽不通顺,但不影响理解)。
显而易见,SWIFT 对自己的介绍里一个字都没提到支付、清算、结算(当然它曾经也提供过一些Netting服务,比如Accord,不过2017年已经关闭)。SWIFT 是一个为金融机构之间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公司,为人们提供Messaging Services,是信息的搬运工。打个比方,如果从北京的招商银行汇一笔人民币到英国伦敦的汇丰银行,在客户眼里,就是他在招商银行的账户少了一笔钱,在汇丰的账户多了一笔钱。但是在银行系统里面却不是这么简单。汇款必须要有信息传播路径,也就是信息传播通道,银行需要通过信息的互通才能完成汇款,而SWIFT就是这个信息传输机构。 
再说白点,SWIFT 就是一个给银行间沟通用的“聊天工具”,好比 QQ、钉钉、旺旺,而银行间支付、清算则是清算机构的活。
弄清楚了定义,我们再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 SWIFT 这样的机构?
在实物货币时代,早期的银行和银行之间其实是没有货币流通的需求的,银行对客户而言可能只是起了个“保险柜”的作用。在那个时代,交通不发达,人员流动和货物贸易必然就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展开,你没有任何动力和需求把金币从村头的“保险柜”挪到村尾的另一个“保险柜”。
但是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,贸易就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开展起来了。这时假设你做起了生意,带着金币四处奔走是很不安全的。所以银行就想了个办法,互相缔约,并且发明一种凭据,客户出具圈子里任何一家的这个凭据就都可以给他兑现,回头银行之间再用这个凭据慢慢结算,这个凭据就是支票。
随着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人类可以跨国贸易了,这个支票也不行了。毕竟他是个物理的纸片,飘洋过海出国交易不仅容易弄丢,还容易出事,而且要看到支票才给兑现,太慢了,万一这钱是救急用的呢?船到桥头自然直,恰逢这个时候通讯技术发展起来了,19世纪,遥距通信的第一种手段——电报出现了。银行家们细想:我行的客户如果要转一笔钱去对方银行可以直接通过电报传输信息:我行要给你们银行的XXX一笔钱,请先入账到他名下,回头再凭这份电报进行结算。这就是 Telegraphic Transfer,我们今天常听说的“TT 汇款”就是这个意思,只不过今天银行已经不再使用电报来通讯了。
但是,Telegraphic Transfer 有几个巨大的缺陷:
不安全。电报是可以破译的,一旦汇款电报的信息被截获,把收款人信息进行篡改再发出去,就会出现汇款失误。
太低效。早期的银行可能只为商业公司服务,一天发不了多少个电报,发不过来多招点人就是了。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,自然人对银行的需求和依赖也日渐增多,可是银行忙不过来,靠堆拍报员人数去搞,既搞不定也不划算。
出错多。电报毕竟只是一个用来传递非结构化信息的载体,每家银行可能发出来的信息长得都不一样,收到之后得靠人工去理解和处理,而人不是机器,出纰漏也是正常的。
不放心。电报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,万一哪天兑付后找对方结算的时候对方耍赖不认账怎么办?
虽然有缺陷,但是Telegraphic Transfer 于当时而言已经是最好的办法。
直至1960年代,新的黑科技出现—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。若计算机被引入银行业,代替人工去做大量固定的、重复的、机械的工作,会使得信息传输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:网络通讯代替电报通讯,传输的数据格式更丰富、信息量更大、安全性也更好。于是忍受不了电报的欧洲的银行家们就商量着把“计算机 + 网络”加以利用,让银行之间的通讯更安全、更快速、更自动化,这样就能减少人工支出从而赚更多的钱了。
终于,1973年,几家来自欧洲的银行共同成立了一个组织,就是我们的主角:SWIFT,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。三年后,SWIFT 网络( SWIFTNet)正式上线运营,替代上一个时代的 Telex 通讯模式,并且开始实践一个叫做 SWIFT MT 的通讯标准,也就是 SWIFT 的 FIN 报文格式,都叫 MTXXX,当然 SWIFT 后面陆陆续续又发布了其他的几种消息传输服务,比如 InterAct、FileAct、WebAccess 等。
时至今日,SWIFT 服务的范围涵盖了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,为超过 11000 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。这个数字有多恐怖呢?目前全球大概有 233 个国家和地区,大大小小的银行加起来大概 25000 个,也就是说接近半数的银行全部接入了 SWIFT。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