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2-12-27
ESG科普|ESG发展如何?+ 查看更多
ESG科普|ESG发展如何?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2-12-19 10:28
一、全球ESG投资有何发展趋势?
当前全球的ESG投资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,投资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。
资管规模方面,ESG投资的规模从2012年初的13.20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初的35.30万亿美元,年复合增速高达13.02%,远超全球资管行业6.01%的整体增长[8]。
从地区分布看,在此类议题上向来十分积极的欧洲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扮演着主要角色,欧洲市场的ESG资管规模占比在2012年初一度高达66%。但伴随着ESG投资理念的扩散,在资本市场更为活跃的美国发展更加迅猛,ESG投资规模已经在2020年初超过欧洲跃居第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的ESG投资同样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,在2020年的资产规模占比已经达到了8%,超越加拿大位列全球第三。
从投资者结构看,ESG一直以来都由机构投资者主导,这与资本市场一直以来的整体表现并无显著差异。伴随着该投资理念的推广,目前个人ESG投资者的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,在2020年初已经达到了25%。
(数据来源于网络 )
二、我国ESG发展状况如何?
现阶段,我国本土还没有统一且明确的ESG标准或披露制度,发展时间也比较短,资产管理规模也较小,较更发达的资本市场有着一定差距。不过在双碳目标驱动之下,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对ESG投资有着相当程度的需求,与生态保护、低碳转型等相关的领域将迎来一定的融资需求与投资机会。
由于缺乏统一要求,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ESG相关信息的披露时,往往表现的比较随意,信披的覆盖面、颗粒度与质量均存在一定问题,通常会选择规避负面信息,各个公司发布的报告内容差异也比较明显。更多的上市公司则根本不了解或不重视ESG评级,也不清楚如何将相关指标纳入信息披露之中。
根据《A股上市公司2020年度信息披露统计研究报告》、《A股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分析报告2021》的数据,截至2021年5月,主动披露ESG数据/碳足迹数据的上市公司分别仅有1092/149家,在A股上市企业中占比分别为25%和3.6%,仍然十分稀缺,且信披质量参差不齐。
同时,由于评价体系同样的不成熟,导致我国的ESG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足。根据中金公司给出统计数据显示,相较于海外评级机构,国内的ESG评级分化要更为明显,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信的底层数据,而评价框架的差异又太大,导致最终结果的可靠性不强。
不过伴随着中国转向低碳经济,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强调ESG的重要性,有关部门亦开始出台相应规章制度,推动ESG信披发展。
同时,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受“双碳目标”驱动,导致与ESG相关的公募基金产品主要堆积在环保相关领域,与海外资本市场的ESG公募基金有显著区别。
截止2021年6月30日,海外的ESG公募产品中,泛ESG主题基金占据绝对主流,占比近90%,数量超过3200只;环保型则不足百只。反观国内的ESG公募基金分布,环保型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,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超其他两种题材。显而易见,目前推动国内外的ESG发展的核心驱动理念存在一定区别。
投资规模方面,现阶段我国的ESG资产规模还比较小,但增长势头十分迅猛。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,截至2020年10月,中国ESG市场规模约13.71万亿人民币(不等于ESG基金产品),比2019年统计增长约22.9%,其中绿色贷款规模占比超过80%[2]。伴随着碳中和的持续推进以及投资者ESG意识的增强,国内资本市场的可持续投资规模有望在未来持续发展。
但相应的,参与ESG投资的资管机构与ESG主题基金数量仍然不多。截至2021年5月27日,中国大陆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(UN-PRI)的机构共59家,2012-2020年CAGR达50.3%,但相比欧美数量上仍然偏少。此外,截至2020年底,ESG相关基金达到105只,规模1640亿元左右,投资规模其实不算大。
当前全球的ESG投资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,投资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。
资管规模方面,ESG投资的规模从2012年初的13.20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初的35.30万亿美元,年复合增速高达13.02%,远超全球资管行业6.01%的整体增长[8]。
从地区分布看,在此类议题上向来十分积极的欧洲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扮演着主要角色,欧洲市场的ESG资管规模占比在2012年初一度高达66%。但伴随着ESG投资理念的扩散,在资本市场更为活跃的美国发展更加迅猛,ESG投资规模已经在2020年初超过欧洲跃居第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的ESG投资同样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,在2020年的资产规模占比已经达到了8%,超越加拿大位列全球第三。


二、我国ESG发展状况如何?
现阶段,我国本土还没有统一且明确的ESG标准或披露制度,发展时间也比较短,资产管理规模也较小,较更发达的资本市场有着一定差距。不过在双碳目标驱动之下,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对ESG投资有着相当程度的需求,与生态保护、低碳转型等相关的领域将迎来一定的融资需求与投资机会。
由于缺乏统一要求,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ESG相关信息的披露时,往往表现的比较随意,信披的覆盖面、颗粒度与质量均存在一定问题,通常会选择规避负面信息,各个公司发布的报告内容差异也比较明显。更多的上市公司则根本不了解或不重视ESG评级,也不清楚如何将相关指标纳入信息披露之中。
根据《A股上市公司2020年度信息披露统计研究报告》、《A股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分析报告2021》的数据,截至2021年5月,主动披露ESG数据/碳足迹数据的上市公司分别仅有1092/149家,在A股上市企业中占比分别为25%和3.6%,仍然十分稀缺,且信披质量参差不齐。
同时,由于评价体系同样的不成熟,导致我国的ESG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足。根据中金公司给出统计数据显示,相较于海外评级机构,国内的ESG评级分化要更为明显,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信的底层数据,而评价框架的差异又太大,导致最终结果的可靠性不强。
不过伴随着中国转向低碳经济,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强调ESG的重要性,有关部门亦开始出台相应规章制度,推动ESG信披发展。




分享到: